查看原文
其他

漫画余杭非遗系列第二弹来啦,一起了解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!

余杭发布 2021-10-14

杭历史悠久,文化灿烂,延绵不绝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在这里得以证实,江南水乡文化在这里遍地开花,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厚。现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5项,省级22项,杭州市级48项,余杭区级112项。


为了进一步丰富余杭非遗保护成果宣传载体,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“非遗”、亲近“非遗”、传承“非遗”,“漫画余杭”非遗系列将于每周六与大家见面,小余儿每周会推出一项“余杭非遗”的内容,尽请期待! 

今天要退出的是第二期

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


余杭的清水丝绵,早在南宋时就是贡品,到了清代,名声更盛,曾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官方名义主办的国际性博览会——南洋劝业会上获得过大奖。 


说起来,这清水丝绵原本只是缫丝过程中的副产品。蚕儿在结茧的过程中,往往会产生一些这样或那样的次品茧,比方说,两条蚕挤在一起做成了一个茧,就成了双宫茧,里面的茧丝条紊混乱,无法从中缫出丝来。于是人们在缫丝过程中就把这种次品茧淘汰下来。除了双宫茧之外,还会有一些穿孔茧、乌头茧、搭壳茧,都不能缫丝,全都归入了次品茧的行列。对于这些次品茧,蚕们觉得丢掉可惜,可不丢也没啥用。



有一年冬天,天气特别冷,有个蚕妇因家里穷没有过冬的棉衣,她看到墙角里还堆了一堆缫丝剩下来的双宫茧,心想,茧子缫成丝可以做衣服,如今这双宫茧虽然不能缫丝,但它的丝条仍在,把那些丝条扯起来说不定也能起到保暖的作用呢。于时,她便把那些缫丝时剩下来的茧子放在锅里去煮,煮透后挖出蚕蛹,然后把茧子一个个扯了开来,那些茧子的丝条很韧,越扯越象棉花了,蚕妇将茧子全都扯成了一片一片的丝片,然后又将这些丝片当作棉花翻在了衣服里,做成了棉衣。想不到这些茧子扯成的丝片,虽然很薄,但竟比棉花还来得保暖。她开心极了,逢人就说自己的这一“创举”。消息传开后,大家都十分惊奇,养蚕人家谁家没有一些缫丝剩下来的次品茧呀,于是左邻右舍一时间竞相仿制。人们给它取名“丝绵”。



制丝绵的技传开后,大家便在丝绵的质量上开始下功夫了。过去缫丝对水质极其讲究,称之为“水重则丝韧”,制丝绵也同样需要好水呀,人们便四处寻访好水。


有一天,余杭镇上有个苏姓商人路过南苕溪上的通济桥。发现那大桥下面有块巨大的青石板,上游的水冲到这青石板上便急疾飞泄。他当即想起了一句话,叫“石上泉水清”。想到这里,这个姓苏的商人不由眼前一亮,心想:在此开家丝绵作坊,就近取水,多好呀。于是,他便在桥边开起了一个丝绵作坊,专做清水丝绵。苏家制作的丝绵,借着好水的光,果然不同凡响,做出的丝绵厚薄均匀、手感柔滑,弹性好,拉力强。一时间,各路客商纷纷争购,还被推荐参加了南洋劝业会展出,并一举成名。1929年,首届西湖博览会在杭州举行,苏氏后人苏晋卿制作的优质清水丝绵又被评为特等奖。



余杭清水丝绵的制作技艺,主要有选茧、煮茧、冲洗、做“小兜”、做“大兜”、晒干、整理等工序,其制作工艺完全是古法。千百年来,余杭清水丝绵因其独特的品质成了一块响当当的品牌,其制作技艺在余杭民间一代一代得到了传承。


文字|丰国需

插画|李迎年


编辑:王凌云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